“我只是签了个字,结果房子被拍卖还债了!”王女士在离婚调解室抹着眼泪,她的前夫两年前以公司周转为由借了200万,如今对方追讨债务,王女士却突然发现,自己竟成了共同债务人。类似的案例近年来屡见不鲜——当婚姻关系破裂时,共同债务的“定时炸弹”随时可能引爆,甚至让无辜方陷入巨额债务困境。
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,到底该如何划清边界?哪些证据能帮普通人自证清白?
“共债需共签”是《民法典》第1064条的灵魂条款。简单来说,只要借贷合同上有夫妻双方的签名,或者事后一方追认(比如短信回复“同意借款”),这笔债务基本会被认定为共同债务。
典型案例:李先生以家庭装修为由借款30万,妻子张女士虽未当场签字,但事后在还款计划书上签字确认,法院最终判定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。
法律逻辑:签字即代表对债务的知情与认可,法律默认双方存在共同举债的合意。
即使只有一方签字,如果债务用于“家庭日常生活需要”(如子女教育、医疗、赡养老人、购置基本生活用品等),法院仍可能推定为共同债务,除非另一方能证明“未受益”或“不知情”。
认定标准:
反面案例:赵先生私下借10万元用于赌博,妻子不知情且未用于家庭生活,法院判定不属于共同债务。
若债务明显超出家庭日常需要(如公司大额融资、个人高消费等),债权人需证明该债务“用于夫妻共同生活/共同经营”,否则只能向借款人个人追偿。
举证难点:债权人往往难以获取家庭内部资金流向证据,导致此类案件中“夫债妻不还”的概率提升。
实务建议:作为非举债方,需保留好家庭收支明细、分居证明等,证明债务未用于家庭。
司法实践中,离婚时一方伪造债务的情况并不少见。对此,《民法典》明确:
法官提醒:遇到可疑债务,可申请司法鉴定笔迹、调取借贷时的婚姻状态证明等。
案例实证:
2023年杭州某案中,妻子拿出分居协议、独立生活开支记录,及丈夫与债权人的通话录音(显示借款用于个人炒股),成功说服法院驳回共同债务认定。
法律明确规定,因违法活动产生的债务不受保护,即使有配偶签字,另一方也可主张无效。
婚前借款原则上属于个人债务,除非债权人能证明“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”。
若父母明确赠与子女个人(如通过公证遗嘱),由此产生的债务(如房贷)不视为夫妻共同债务。
数据参考:
据最高法2024年报告,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民事案件中,约65%因证据不足导致“被负债”。这其中,又以“未共签但推定共债”和“债务用于个人经营”两类争议最大。
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,本质上是法律在“保护债权人”与“防止无辜方负债”之间的平衡。对普通人而言,保留证据、理性举债、及时维权是避免陷入债务纠纷的关键。
记住:婚姻可以破裂,但债务不会自动消失。面对债务争议,唯有用法律武器划清边界,才能守护自己的财产安全。